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效,根据《中共江苏海洋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见》(江海大委宣〔2020〕13号)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大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认同。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1.认知认同深化。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将其作为自身的基本价值遵循。
2.情感共鸣增强。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自觉热爱祖国、关爱社会、尊重他人,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3.行为自觉养成。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做到知行合一。
4.育人格局完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学校各部门、全体教师以及各类教育资源协同配合的育人体系,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工作任务
(一)深化思想引领,提振精神活力
1. 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全面落实《江苏海洋大学推进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台账,按照目标要求和任务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全力推进十大工程、二十七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2.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结合重要传统节日,统筹开展“海洋嘉年华”“中华传统文化周”“非遗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文明素养。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学习宣传,用好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
3. 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深入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教育教学各环节,利用思政“金微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等遴选契机制作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精品微课。充分发挥校院领导班子成员思政育人示范作用,定期开展“领导干部上思政课”活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环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课程体系。用好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讲、微电影拍摄、微视频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养成。
4.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效衔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位,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开展主题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评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 丰富主题教育内容。将《江苏海洋大学学生主题教育大纲》贯穿到“开学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离校教育等工作中,遵循各阶段学生发展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各学院列计划、定措施、抓落实,丰富主题教育的载体内容,创新形式方法,以主题教育讲座、讨论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二)抓实“三全育人”,凝聚多方合力
6. 构建“全员育人”格局。试点“社区党校”建设,探索学生党员教育与作用引领新模式。选聘骨干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宣讲。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邀请模范人物、校内外专家学者进学生社区常态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组织辅导员入驻学生社区开展谈心谈话等工作,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选聘“五老”思政导师团,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加强思想引领,贴心服务学生成长。
7. 选树宣传先进典型。持续做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班培育、创建和评选,打造标杆班级、样板班级,发挥示范班级领头雁作用。选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大学生年度人物”“十佳大学生”“研究生之星”“好人好事”“最美志愿者”等各类先进典型推荐选树宣传。组织流动红旗宿舍和文明宿舍评比,打造“四好”标兵宿舍。利用学校网站主页专栏、校园灯杆旗和电子屏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类先进典型的优秀事迹,弘扬真善美精神,凝聚奋斗力量。
8. 完善就业育人体系。加强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推动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月”系列活动,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发挥优秀校友
和就业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主动投身艰苦地区、重点领域等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和就业机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就业全过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9. 推进全员国防教育。积极发挥退役大学生士兵优秀标杆作用,开展国防教育讲座、退役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举行退役复学大学生欢迎仪式,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事技能训练,举办国防知识进校园、军营体验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拥军信念,激发学生积极热爱祖国、投身军营、献身国防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10. 创新网络育人模式。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阵地,构建“AI+思政”的融合范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涵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精准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教育内容。加强校院两级网络思政中心建设,依托二级学院易班工作站开展各类培训学习、交流研讨,形成校院共建机制。拓展易班平台功能,丰富易喵喵、微社区活动内容,打造多样化易班轻应用、快搭小程序,提升易班共建指数和活跃指数。
(三)推动实践养成,激活内生动力
11. 打造育人活动品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宣传实践月”,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论赛、演讲朗诵比赛、文创作品征集、主题班会、十佳团日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大力倡导“读书阅品会”“撷华书会”“心灵氧吧”等书香沁润活动,持续扩大“信仰公开课”“博士面对面”“青春悦享荟”等思政品牌教育活动的影响力。
12. 组织学生实践体验。结合重大庆典日、纪念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涵养蓝色基因。开展主题党团日、红色宣讲与文化传承、保护海洋与经略海洋、创新创业与就业实践、乡村振兴与科技支农等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增本领、长才干、锻筋骨。组织研究生赴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连云港港、徐圩新区等地参观学习,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13. 拓展学生社区育人功能。优化整合学生社区空间资源,推进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打造“课堂+社区”一体化育人模式。创新“一站式”学生社区党建体系,加强“红帆讲堂”党建品牌建设,开展学生社区文化节及“一院一品”成果展评。设立“五老”工作站,开设“五老”微课堂,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开展学生朋辈教育,组织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帮扶活动,打造“班长讲堂”“心理健康节”等学生互助品牌活动,营造和谐友善、互助互爱的育人环境,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
14. 强化劳育、美育教育。加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打造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群。依托宿舍内务、校园环境美化等劳动,强化学生自理、自律的良好习惯,体悟劳动不分贵贱;依托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劳动,强化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品质,感悟劳动的光荣;依托工印章篆刻、葫芦烙画、端午节等传统技艺、文化体验和专业生产实践、科技创新劳动,强化学生自强、自立的爱国奋斗精神,领悟劳动的魅力。以特色美育、劳育课程为基础,以音乐、书画作品鉴赏为依托,以木艺、陶艺、植物染等各类工作室为载体,以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活动为抓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经典教育等内容,开展美育教育熏陶、劳动实践技能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美学素养。
15. 培养文明诚信品质。举办2025年诚信教育月活动,开展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各类专题教育。扩大“无人监考”诚信考场覆盖面,涵养学生诚实守信和自尊自律的品质。加强学生文明诚信档案建设,评选表彰年度文明诚信之星。组织研究生签署学术诚信承诺书,举办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宣讲报告会,编写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读本。组织各班级团支部广泛开展个性化的“诚信微实践”活动,开展“诚信借伞换伞”教育活动,定期进行维护,将诚信实践体验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16. 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关爱困境青少年、养老助残、大型赛会、生命教育、应急救援、人道救助、文明实践等领域,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突出地区特色和服务大局成效,推动青年志愿服务融入学校“三全育人”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四)加强调查研究,发挥示范引力
17. 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发挥好辅导员工作室聚集效应与资源优势,建好“笔耕心地”网络育人、“红帆领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萤光心语”心理育人、“潮汐职引”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同舟前行”辅导员素养提升等辅导员工作室,指导工作室列计划、定目标,围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报告论文。组织外出学习调研,借鉴兄弟高校优秀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经验,探索学生思想引领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18. 夯实科创阵地。持续做好学生科创项目指导工作,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依托“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重要科创平台助力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转化为实际成果。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讲座、工作坊和创业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9. 强化工作成效反馈。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问卷调研,组织师生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实践情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质效大讨论,将调研结果、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第二课堂数据、大讨论情况分析处理,形成调研报告,为质效提升提供数字化依据与支撑。
20. 建立示范推广机制。深入挖掘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举办交流会、研讨会等形式,形成校院“一节一推选”宣传推广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表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秀个人和集体,带动全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四、工作要求
1.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将该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予以推进落实,制定工作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力推进。
2. 结合实际,突出实效。要总结前期工作经验,将该项工作融入到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总结凝练,宣传推广。要及时收集教育成效评价反馈,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工作举措,改进工作不足,提升教育成效。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和特色成效,多渠道宣传推介工作成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弘扬正气、引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江苏海洋大学委员会学生工作部
2025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