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1 日,我校“萤光心语”心理育人工作室开展了新学期的首次专题研讨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与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共同参与此次活动,以分组研讨的方式围绕两个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细研数据:解码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在《2025年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研讨环节,各个小组结合一线育人经验,从“数据背后的需求”入手展开分析。穆成银从数据对比的角度提出,需重点关注新生适应期焦虑和毕业生就业压力这两大群体特征,建议后续针对不同年级制定差异化的干预方案。祁明慧针对学生压力问题给出建议,认为需通过丰富社交活动来拓宽学生的互动渠道,同时将同辈辅导机制纳入社会支持系统,借助同伴间的共情与支持缓解心理压力。
此外,各组还围绕报告中“社会情感学习”部分展开讨论,大家认为通过关爱式、参与式的学校教学和实践活动,可以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社会情感学习技巧,增强大学生社交、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让学生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地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情况。

深耕实务:打磨危机应对工作手册
围绕《江苏海洋大学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手册》,各小组研讨聚焦“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提出了多项优化建议。季夕童建议细化从初步接触到启动应急预案的全流程指引,帮助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时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行动。李曜嫄和许慧敏针对如何与家长沟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议补充“家校沟通方法”,让辅导员在与家长交流时更有方向和底气,避免因沟通不当而引发新的矛盾。此外,还有成员建议增加“危机后心理重建”章节,梳理学生返校后的持续跟踪机制,形成从危机预防、处置到善后的完整闭环。

在整场研讨过程中,老师们结合自身工作案例分享经验、交流思路,累计提出了 33 条具体的优化建议。工作室主持人蒋莹莹表示,本次活动采用“数据解读 + 实务研讨”的组合模式,既明确了当前学生心理工作的重点方向,也为手册的完善提供了来自一线的实践支撑。后续,工作室将汇总研讨意见,进一步修订调查报告应用方案与危机应对手册,推动新学期心理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